一、老普洱茶要怎么冲泡?
正确合理的冲泡方法,是对老茶的尊重,也是对喝茶人的尊重,更是一款老茶展现魅力的保障。
今天我就以“南茗佳人”收藏大益2003年易武正山(绿大树)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冲泡老茶的方法。
泡茶不只是简单的投茶冲水,也不是反复的出汤入口,泡茶之前,首先心要静,很多事情只有细致静心的去做才能窥得一二,比如读书,比如泡茶。
老茶的精髓,掩藏在岁月所赠予的时光之味,人生如茶并不是随口一说,新茶往往锋利似少年,老茶却安然沉静如中年,褪去繁杂的外衣,剩下无尽的圆润包容,万千变化隐藏在温润的茶汤背后,没有沉静的心,如何泡的出这凡而不凡的滋味?
气温:室温18摄氏度
茶具:紫砂壶
投茶量:8克
地点:云南昆明
冲泡老普洱茶,紫砂壶是比较好的选择,老茶配好壶,才能相得益彰。
冲泡前先沸水醒壶,这和盖碗的温杯是同样的作用,沸水将紫砂壶里外浇透,投茶入壶,由于壶比较大,投茶8克,如果壶小,应适当减少投茶量,如一二人饮,小壶投茶四五克即可。
2.醒壶和醒茶这道工序非常重要,如果投茶前已经高温淋壶醒壶了,第一道洗茶时沸水先入公杯,再入紫砂壶,稍稍降低水温,如果没有高温醒壶,第一道洗茶时直接以沸水入壶,醒壶也醒茶。
3.洗茶两次,沸水即入即出。
4.冲泡老茶,首要是高温,水温一定要高,老茶经过十几年沉淀,已经进入一种平稳转化状态,高温才能把其中隐藏的内质激发出来,所以冲泡时,为了保证水温,沸水入壶时,低冲,迅速浇入,除了入水,壶盖不要打开,保持壶内温度,同时收敛住茶气。
5.每一泡入水之后,沸水淋壶一遍,可保持高温,另外,在注水时,稍稍让水溢出壶口,让茶汤浸润壶身,有较好的养壶功效。
6.冲泡时,前六泡可以即入即出,绿大树的耐泡度比较高,茶汤滋味始终非常饱满,老茶的陈香和木香非常浓郁,这也是紫砂壶冲泡老茶的好处,茶气和茶香更加聚拢,能够保持香气高亢浓郁,高温下快速出汤,能在激发滋味的同时减轻涩味。
7.六泡之后开始逐泡增加闷泡时长,每次不要增加太多,5秒―10秒―15秒―20秒等逐次增加,根据茶汤的滋味饱满程度和是否出现水味来定,绿大树的耐泡度可以达到15泡左右,在第九泡之后才开始闷泡,第十五泡时闷1分钟,香气从沉稳厚重转为高亢四溢,陈香渐隐,木香和菌香极其馥郁,甜度增加,品饮时舒适爽口,有清新的温暖感(关于如何品茶、生熟茶各品哪些要素,我在微信(dyshuocha)中有过非常详细的论述,欢迎参阅)。
8.在九泡以后,冲泡时可以增加淋壶次数,增加壶内温度,激发茶的内质,提升香气。
9.从第十二泡开始,可以在每次出汤时不要一次出完,留三分之一茶汤在壶内,和下一次冲泡时一起出汤,俗称“留根”,这也能保持后续的茶汤滋味饱满度,增加老茶耐泡度。
品饮绿大树时,前半段滋味饱满丰润,润喉感极强,回甘持久,淳厚甘甜,韵味深,如同喉咙堆了一撮糖,呼吸时能感受到甜香溢出,回味纯、甜、柔,水路细腻,质感细柔,陈香沉稳厚重;后半段木香显现,菌香带有原始森林的清新感,变得清灵飘逸,高亢张扬,细细回味,有种“好久不见”的陈旧怀古气息,如同久别重逢的故人,在街角忽遇,突如而来的记忆中的面容,带着惊喜和怀念。
小提示:天气和心情或者环境都会影响茶的口感滋味表现,冲泡时保持心静,根据茶的特性适当调整冲泡方式,好茶也很需要好的冲泡手法,才能更好的展现茶的特点,品到其中真味。
老茶非常难得,其中的内涵和特质,只有时间才能赋予,不因人为而改变,其中蕴含的岁月的味道,才是老茶的珍贵之处,品老茶,一定要有耐心,切勿因为第一口不好喝,就全盘否定一款茶,无限风光在险峰,好滋味往往藏在下一泡。
关于普洱茶的冲泡、保存等知识,可加高级茶艺师、评茶师董董微信:dydy600(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二、有哪位大师能告诉我大益普洱砖茶的泡法?
普洱茶建议还是不要用普通的杯子来泡!最好用工夫茶具来冲泡!最好能洗茶三次!我一般2次!
功夫茶具其实也很简单。就一个盖瓯,一个公道杯,加价格小杯子就可以啦!当然还有烧水的器具!
想偷懒的话可以用飘逸杯,或者双层玻璃泡!
不过建议还是用工夫茶具比较好!清净。简单
在北京么,来大益茶文化中心我送你一个茶刀,教你泡!7562 06年的应该是假的,出厂价都不够!!!
三、请问如何冲泡普洱茶?
普洱茶的泡饮
简单点:先要有个紫砂壶或盖碗,壶价高低不一,盖碗就几元钱。公道杯一个,几个小瓷碗,滤网和滤网座,接水盘一个。基本配置就这些了,其他的东西就是锦上添花了。 沸水冲洗茶具,放茶入壶或盖碗。 洗茶,也就是倒沸水冲泡10秒左右,将水倒掉不要。 头道,倒沸水冲泡10秒左右,出茶水到公道杯中,然后就可以倒各个小瓷碗,温了就可以喝了。 2-10道或者更多,随君所便了。 关键问题: 用沸水,最好用专用泡茶的电水壶烧水。 头3道茶,每泡不要太长时间,否则太浓了。 每次泡好要倒入公道杯里慢慢喝,不能泡在壶里太长时间,否则焖熟茶叶不好。 滤网放到公道杯上,过滤碎茶。 什么是普洱茶 茶,作为世界三大主要饮料其修身养性的功效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专家的注意。而普洱更是以茶中之王而著称。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 见普洱茶的典故 ) 又由于云南常年适宜的气温及高地土壤养分富裕,故使得普洱的营养价值颇高。 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及保健功能。 >( 柴萼 , 箸于公元 1925 年 ) 云 : 普洱茶 , 性温味香 , 治百病 , 蒸制以竹苈成团裹 , 价等兼金。 因此, 普洱茶作为传统饮料,除能止渴生津和提神外,还被国内及 海外侨泡,港澳同胞当作养生妙品。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 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 . 民间有 武侯遗种 ( 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 ) 的说法 , 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 , 至少已有 1700 多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 , 普洱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 皆因茶质优良。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 , 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 , 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 , 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 , 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 , 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 熟茶 和 生茶 。经过渥堆转熟的 , 就成为 熟茶 。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 , 待其味质稳净 , 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 2-3 年。 干仓陈放5-8年的熟茶已被誉为上品。 生茶 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 , 至少需要 5-8 年才适合食用。但是完全稳熟后的生茶 , 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 , 且时间越长 , 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 , 由此形成普洱茶 越陈越 香,也养成了普洱爱好者爱收藏普洱茶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 , 现在的普洱茶与过去相比 , 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 , 产品也有所不同 , 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照。 历史上普洱茶 , 是指以 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 , 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方茶、普洱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 , 普洱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 , 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普洱茶的种类 - 散茶 : 普洱茶仍旧保持其茶叶原本的零散的叶形,没有经过重力紧压,没有被压制成特殊的形状,为散茶。散置的普洱茶有利于初识普洱着仔细观察叶片的外形,色泽,方便触摸叶片,感觉普洱茶叶的手感。 - 紧压茶 : 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重力紧压成某些形状如圆形饼状(勐海大益牌七子饼茶),大小不同的沱型(下关沱茶),方茶(云南茶厂的方茶),砖茶(云南畜产品进出口公司的普洱砖茶)。紧压茶据说是为了方便运输及良好储存而发明的。许多的生茶被制成饼茶的形状,而熟茶多为砖型,长时间被压制在砖中部的茶叶有更好的自然后发酵条件而使得其有更好的口感。 普洱按照制作工艺可分为 2 种: - 生普 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为生茶。生茶茶性较烈,刺激,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苦味,色味,汤色较浅或黄绿。生茶适合热爱普洱的人士长久储藏,可以陈放在家中,年复一年看着生普洱叶子颜色的渐渐变深,香味越来越醇,就象人生履历的累计,有着说不尽的乐趣和兴奋。当然普洱的价值也将随之年年上升。 - 熟普 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称谓熟茶。 1973 年勐海茶厂与昆明茶厂联合研制渥堆发酵法成功之后,当年昆明茶厂生产的茶砖因其茶汤金黄润泽,参枣味浓郁,被受普洱茶人推崇。熟普具有温和的茶性,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当然,如果您有块质量上乘的熟普,熟普也是值得珍藏的,同样熟普的香味也仍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浓郁。 普洱茶按照发酵环境又可分为 2 种 : - 干仓普洱 : 陈放在干燥环境中而使其发酵的普洱称为干仓普洱。优质的普洱在其发酵及自然陈化的过程中总是被小心陈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普洱的卫生质量,没有霉点。干仓陈放的普洱口味较为温和,但有更好的卫生质量及健康保障。 - 湿仓普洱 : 陈放在潮湿的环境中而使其发酵的普洱称为湿仓普洱。通常湿仓普洱被陈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封闭的地窖里使其加速发酵。湿仓发酵缩短了其因有的发酵时间,口味更为浓郁,但通常会有霉变发生,茶面上见霉菌或问起来有霉变的气味,其卫生情况较差。 怎样品饮优质普洱茶 茶是一种古老且文明的饮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及利用“茶”的国家,而今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品饮优质普洱茶首先应观汤色:普洱茶品因发酵程度轻重及时间长短而出现不同的水色变化,如果是熟茶品则新茶表现为陈化期短,茶汤水浓,新茶品有未经时间陈化时茶青味道;陈茶因陈化期不足,回味度差,但苦、涩味道已经淡化,感觉入喉顺口;而老茶因陈化期足,水性厚,茶质佳,唯回甘生津度不及生茶品强。如果是生茶品,则新茶如台湾高山茶,茶色淡黄,入口涩感强烈,而陈茶则色如铁观音之琥珀黄,入口涩感转为甘甜,如果是老茶则汤色如枣红,有如红蜜色,入口顺滑转为生津,而古董茶,则汤色浓郁且滑口,舌底鸣泉,心旷神怡。 优质普洱茶每次冲泡约需5克,可连续冲泡15回,浸泡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茶汤中可溶物的量与质,也会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经由紧压的普洱茶,最好先在1-2周之前将其全部拨开透气,回性醒茶;1-2同后待旧味退去,使新的空气进入发醇后再置入陶罐或紫砂罐内,普洱茶之原味将会慢慢呈现。紧压茶如砖、饼、陀茶的冲泡时间可短些,不可与普洱散茶一样,否则茶汤的浓度太高而不堪入口,当然可依据个人喜好之茶汤浓淡,普洱茶品之生熟,陈期之长短,茶性之强弱,去调整茶叶用量及浸泡时间以求其适口习惯的浓度。 品饮普洱茶除观汤色,掌握浸泡时间外,闻茶香也是很重要的,普洱茶的茶香有别于台湾高山茶之清香优雅,新制成之普洱茶香味与台湾略为相似,只因普洱茶需藉由空气中之适量水分,来做后发酵之工序,达到越陈越香之效果,所以普洱茶的香气是茶品本身所含有的芳香物质,历经陈化时间之长短,仓储环境之好坏,再经沸水冲泡而散发出的自然气味;这些气味吸入鼻腔后唤醒味觉,经由大脑判别香味,判别陈化年份及发酵完整与否的感觉。最后品饮优质普洱茶还应观叶底,即以手指捏茶叶片,一般以弹性强为佳,表示茶青幼嫩,制造得宜,仓储良好发酵完整自然。
①根据普洱茶的年份、生、熟茶选择泡茶的器皿、水的温度和投茶量。
②普洱茶使用95~100℃的沸水冲泡,泡出普洱茶的香气和滋味。
③普洱茶润茶可进行1、2次,冲下沸水立即倒出,速度要快。
④是否加用滤网看干茶情况而定。
⑤正泡时,前几泡出汤宜快,随着泡数增加,泡茶时间可慢慢延长。
冲泡熟普洱茶要求用100摄氏度的沸水冲泡
普洱茶茶性不同,分生茶和熟茶。生茶和熟茶泡出的茶色不同。泡出来的生茶成金黄色,橙黄色,淡黄色。茶水属黄色。熟普洱茶泡出的茶水呈红色、酒红色、深红色,总之,是红色系。
第一步、开茶
在冲泡普洱茶之前需要先把茶饼或茶砖,进行打开,就是开茶饼。需要准备茶饼或者是茶锥,然后“撬开”普洱茶饼(砖)具体方法见(普洱茶茶饼如何打开开茶饼技巧 茶刀使用方法)有详细的开发介绍。把打开的茶放在茶匙内。
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生茶和熟茶的冲泡方法不同。(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怎么区别)
茶具
普洱茶冲泡宜选腹大的壶,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可以选择紫砂壶,盖碗和陶壶。
普洱茶冲泡用水和水温:选用矿泉水或纯净水,水温以90oC~100oC沸水为佳。
投茶。将放在茶匙内的普洱放入杯中。按饮茶人数多少决定投茶数量。若人少,可取普洱茶8~10克,人多可取普洱茶15~20克。
润茶(又称洗茶或醒茶。)将沸水导入茶具内,并快速的倒出,可以起到提高茶叶净度的作用。
冲泡
普洱茶对水温的要求不高,最好选择水温在100摄氏度的沸水为佳。采用悬壶高冲的手法将水充满,并刮去浮沫。
净杯,将品茗杯中的水倒干净。用时一分钟左右。
第一泡将茶具内的茶汤倒入品名杯中。第二泡,用悬壶高冲的首发倒如茶具内。将茶具内的茶汤倒入在公道杯中。使茶汤均匀。在分别倒入品茗杯中。就可以引用了。在引用普洱茶的时候注意,在引用的时候入口稍停片刻,细细的品位普洱茶的浓度,滚动舌头。是茶汤留过口腔中的每个部位。品位普洱茶的美味。
想要了解更多的话,推荐楼主访问茶之家,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茶叶网站,对茶文化,茶道,以及如何选茶,泡茶,品茶,存茶都有很详细的解读,希望可以给你更多的帮助
许多人都以为普洱茶的味道有霉味、事实上好的普洱茶应该味道甘醇浓厚,不能有霉味。云南的茶都特别强调香气,但是普洱茶是一种以味道带动香气的茶,刚喝下去的时候好像没有味道,不过茶汤吞下去的时候,舌根又逐渐浮起甘醇的滋味,因为香气藏在味道里,感觉较沉。普洱茶是中国茶的一种,所以在冲泡时,基本上参考乌龙茶的泡法即可,但是在小细节上仍然和一般茶有别。
茶壶的选择
泡普洱茶需要选择腹大的壶,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茶壶冲泡,较能避免茶泡的过浓的问题,材质最好是陶壶或紫砂壶。
茶叶的处理
冲泡时,茶叶分量约占壶身的1/5。若是普洱砖茶,则需要拨开后,置放约2周后再冲泡,味道较佳。普洱茶可续冲10次以上,因为普洱茶有耐泡的特性,所以冲泡10次以后的普洱茶,还可以用煮茶的方式做最后的利用。
泡茶的水温
由于普洱茶的茶味较不易浸泡出来,所以必须用滚烫的开水冲泡。第一泡在开水冲入后随即倒出来(湿润泡),用此茶水来烫杯。
泡茶的方式
(1)第二次冲入滚开水,浸泡15秒即倒出茶汤来品尝,当然不是必须依各人口感需求斟酌。
(2)第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汤可以混着一起喝,综合茶性,以免过浓。
(3)第四次以后,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钟,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