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茶资讯 > 正文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汉武帝时,据一个投降的匈奴人说,匈奴人把月氏(古族名,秦汉之际游牧在敦煌、祁连间)人打败了,还把月氏王的头当作饮酒的器具,所以月氏人非常恨匈奴人。这时西汉政府正要彻底解除北方匈奴造成的危害,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派人到月氏所属的部落去,联络他们共同夹击匈奴。但因为前去的路上必须要经过匈奴人的领地,非常危险,于是便招募愿意出使的人。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应召担任了汉朝使团的团长,带领一百多人,踏上了漫漫的征程。

使团一行人在刚刚走出西汉的势力范围之后,就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单于见张骞高大健壮、一表人才,非常喜欢他,同时也为了防止西汉和其他部族联合,就将他留了下来,并给他娶了个妻子,想以此留住他。这样,张骞在匈奴人那里一待就是十几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负的使命,终于有一天,他抓住了匈奴人防范松懈的机会,带着汉朝使团的人和家眷逃了出去。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月氏向西一连走了几十天,却先到了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宛国听说他们来自汉朝,对他们非常礼待,还派了向导带领他们,所以张骞一行较为顺利地找到了“大月氏”。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时的大月氏已经占领了原来属于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地盘,并征服了大夏人。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又远离其他部落的骚扰,大月氏人贪图安逸,已丧失了斗志,根本不想再和匈奴开战。张骞在这里逗留了一年多,无奈之下便返回汉朝,但在路上又被匈奴抓住,囚禁一年多,后来方得以脱身回到汉地。张骞归来后被封为“博望侯”,而当初和他一起出使的一百多人只剩下两个人了。张骞这次历尽艰辛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但为汉武帝带回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报,开阔了汉人的眼界,使得天山南北,乃至西行更远的中亚、西亚地区第一次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因为西北方向有匈奴人阻隔,汉武帝又让张骞探索西南方向的路线,虽然没有成功,但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做了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张骞熟悉匈奴风土人情,后来还随李广一起和匈奴人打过仗。其后不久,他又率领着一支更庞大的三百人使团再次出使西域,在联络乌孙国(今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同时,又分别派人出使大宛、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大月氏、大夏、安息(即波斯,今伊朗)、身毒(即天竺,今印度)、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等国,赢得了这些国家对西汉政权的重视,各国纷纷派遣使者随张骞来汉,由此打通了西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联系渠道。此后中、西陆上交通路线逐步得到开辟,中西双方有了不间断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张骞出使西域被人们称为“凿空”,也就是开辟通道的意思。自此,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多种作物,大宛国的汗血宝马,以及后来的佛教文化,都是沿着这条道路传入我国的;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冶铁技术、打井技术、造纸术等也由此传向西方。因丝绸的精致与华美最能代表中国物产的优异特色,所以后世将这条陆上交通线称为“丝绸之路”。

云南的饵丝怎么做好吃

饵丝是云南特有的一种米制品,其以柔糯适中的米饭,米浆加水打碎搅匀压制而成,或成卷或成块条,可切作大块烧后加各种酱或者拌在煮沸的豆粉中加佐料,香油这也就是饵块了。当然了饵块也可以煮吃,不过一般都是再切的更细成细条或丝状也就是饵丝也。在滚水中略微焯焯,加各式肉汤与肉末和佐料就可以食用。也可以和饵块一样拌稀豆粉食用也就是稀豆粉饵丝,这一美味有两个地方做得都不错,一个是保山地区的腾冲县,一个是德宏州的盈江县,不过可惜的是腾冲县的饵丝不错而稀豆粉略不如盈江县的,而盈江县又是稀豆粉不错但饵丝又没有腾冲的好,实在是可惜,事物总是难十全十美的。

天下饵丝出云南,云南饵丝当推滇西南为正宗原产地,而其中可分为大理饵丝,腾冲饵丝,德宏泡饵丝。饵丝之所以出现在滇西南是有深刻自然社会历史原因的。首先饵丝的出现要有适宜稻米生长的温带或是亚热带天气,这是必然的天时要求。其次是人和就是稻米产量的过剩,因为在饵丝的制作过程中大量的米质会流失掉,所以在米产量未达到丰裕前饵丝是不能够出现。所以滇西南饵丝的大量出现不会早于元明,从李原阳《白古通》和《李京云南通志》看滇西南最早的稻米种植者之一是生活在古弥昆泽(方国瑜先生考证洱海古名弥昆泽,古弥字写作弓耳后省写变形为洱字)边的乌蛮(彝族先民)白蛮(白族先民),而乌蛮在南诏国破落后多留居到洱海地区的山区南涧,弥渡等地。宋代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段氏白族政权时期是滇西农业发展的时期。一部分的汉人为避宋金的战乱从宋国迁居大理地区是唐代南诏国大量掳劫汉人到洱海为奴后的又一次中原先进耕种文化的流入,大量宋代的农业技术传入洱海地区。饵丝的雏形可能出现于这个时期。当时一些大理商人到广西铜案山用滇马换取汉地茶叶的贸易账目中时常会有一种叫米块的东西可能就是饵块,洱与饵同音可能饵块就是当时的汉人对来自洱海地区的商人携带的干粮米块的称呼也是可能的。元代《马可波罗游记》中曾记载他在押池城(昆明)见当地人以肉汁蔬菜煮米条而食,而昆明自唐后都是南诏与大理国的东都(昆明又名拓东由此而来)似可映证饵块,饵丝,米线一类食品的出现,这种东西应该是云南饵丝米线的老祖宗了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茶文化123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