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茶资讯 > 正文

古人喝茶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古代茶文化还有这些讲究

古人喝茶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古代茶文化还有这些讲究

据说中国茶的历史从神农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古代茶一直都是中华的一张响亮名片,人们喜好喝茶的习惯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实际上中国不仅有茶,还有着非常深厚的茶文化,并不是种茶、饮茶就代表拥有了茶文化,还必须要有文化内涵方面的建树。陆羽所著的《茶经》就足以证明,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把茶视作一种道德规范,来了客人敬茶是必不可少的礼仪,此后也是慢慢奠定了茶文化的基础。不过古人喝茶的方式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么?现代人喝茶基本上都是泡茶,相对来说会比较方便,只要准备好开水和茶叶就随时随地都能饮用。但古人喝茶的花样就比较多了,而且不同朝代的人们饮茶的方式也不同。例如有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人都是怎么喝茶的,这里面的讲究可就多了。

粥茶法从西汉开始流行,当时人们煮茶还会加上很多配料,例如把茶叶还有葱、姜、枣、橘皮等一起煮制,期间将浮沫乘出,煮开后就能饮用了。其实这种做法就和古人煮汤一样,加上各种香料味道会更加浓郁,但茶原本的味道应该会被覆盖不少。但也有人不太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完全破坏了茶的本质,让配料成了主角,茶却成了配角,据说茶圣陆羽就吐槽过粥茶法,但在广大民间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末茶法据说是在陆羽的提倡下,慢慢流行起来的一种饮茶方式。唐朝中期以后,饮茶之风盛行,而且茶在民间已经比较常见,家家户户都能买到制作好的茶饼。因为陆羽不喜欢在茶里放入各种配料,觉得粥茶法太粗糙,所以就发明了一种将茶碾成粉末,然后用开水泡制的方式饮用。这样就保留了茶最原始的味道,制作过程也更纯粹、精细一些,此后末茶法在陆羽的带动下逐渐成为主流的喝茶方式。

散茶法则是在元朝后期,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代替了精细的末茶。明朝已经很少制作茶饼了,从而替换成了散茶,散茶基本上就和我们今天买到的茶叶相同,采摘以后直接晒干,不用添加任何配料,直接泡水。而且此后人们饮茶的工具也化繁为简,很多精致的茶具都被替代成了茶壶,在民间来说会更接地气一些。

其实饮茶方式的变化,也证明了当时人们生活节奏上的变化。可能现代人已经没有这个耐心和时间,坐下来慢慢品茶了,而是怎么方便快捷就怎么来。所以现代人和古人饮茶的方式会很不同,好在古代各种制茶的方法也都一并保存了下来,可以供我们自己选择。对于那些痴迷茶的爱好者,肯定还是会和古人一样,抽出时间准备好茶具,细细品味每杯茶的香气还有味道。

关于茶叶的起源及其简介?

关于茶的起源问题,一直被蒙上神秘色彩。

但最先将此说形之于文字,并加以阐述者首推陆羽。他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同书《七之事》中又提出“三皇炎帝神农氏”为茶祖的观点,又引相传为神农所撰的《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以证其说。

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在其读书笔记中明确指出,所谓神农发明农业、商业之说,实在不过是汉代易学家的伪造(《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周易四・系辞下》)。陆羽曾被誉为茶圣、茶祖、茶仙,《茶经》更被奉为茶学百科全书,但由于其所处时代的认知局限,留下不少经不起推敲的似是而实非之论,神农发明茶之说,即为典型一例。

提到茶的《本草》,其经历代传承,由《唐本草》――《开宝本草》――《嘉v本草》――《政和本草》一路发展完善,在距今约900年前终于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从《神农本经》起至《政和本草》,均无神农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只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条记载竟出于清人孙壁文的伪造。

当代茶学泰斗吴觉农先生在其遗著《茶经述评・前言》中论定:“茶树原产地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而在战国以前的历史条件下,还不可能把西南地区的茶叶传播到中原地区。至于《茶经》说的春秋时代晏婴曾食用过茗已不能使人置信;则神农最先使用茶叶之说,就更难以成立了。”

扩展资料:

“荼”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字,读音也各不相同,有F茗之含义的“荼”仅为其七项义符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上世纪以来出土的东汉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晋、唐碑刻上亦多出现“茶”字。众所周知,专用茶具总比茶饮略晚些问世,据陶瓷史专家颇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国已出土的茶具可确证最早为东汉时烧造,亦可为上述战国或秦汉茶起源说提供有力的佐证。

中唐以后,“茶道大行”。这绝非如封演小说家言所谓,禅教盛行而为之推波助澜。如是,经过“三武灭佛”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唐武宗灭佛,与禅教相伴随之茶饮岂非也要绝迹?事实上,中唐以后,茶文化的发展繁荣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参考资料:人民网-茶究竟起源于何时 中国出土最早茶具

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起源于中国。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人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三皇五帝时代便有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

历史溯源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F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J”;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F”;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设,四曰茗,五曰F”。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 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最早可以追述到石器时代的炎帝神农氏。根据找到的大量实物证据和文史资料显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人们普遍认同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在欧洲,可笑的英国人说饮茶的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有人指出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栽种的,而且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在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怎么这么巧,侵略东南亚的英国人一来就有野生茶树了。而且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根据可靠地考古发现,中国才是饮茶的真正发源地。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树,按照英国人的逻辑,浙江的发源地身份就更加可信了。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茶 源于中国 是东方文化的重要之一 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这期间茶作为一种饮料・・人们认识茶最先是因为 茶所有的药性功能 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 到南北朝是 有些僧人饮用 隋唐时人们把茶视为珍晶 当作饮料喝 到唐朝的时候就开始讲究了到宋代时 就把南北朝和兴于唐代的茶推向盛期 也有了茶宴 开始评论茶品 一直到明代茶叶的加工才有了更大的改进 还有对茶壶的选用 到清代插在人们生活中有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近代中国 茶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和层次了 我了解的大概就这些 希望你满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瑁、珠兰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茶文化123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