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起源简单介绍?
茶的原产地是中国,传说将茶作为饮品,发源于神农氏,传播于鲁周公,兴盛于唐宋,发展于明清,而正式的茶文化具体是在两晋北朝时期生成。茶文化最早产自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古人认为喝茶明智,提出“以茶养廉”的想法。
茶的起源过程
1、茶的起源
茶的原产地是中国,传说将茶作为饮品,发源于神农氏。上古时期神龙氏尝百草,期间在茶树下支锅煮水,偶然茶叶飘落,令神龙氏煮出了清香四溢、饮用完神清气爽的茶水。
2、茶的发展
自神龙氏发现茶后,鲁周公将其广泛传播开来,使无论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皆可饮茶,之后,茶叶继续发展,广泛传播于海外,同时在唐宋时期最为兴盛,于明清时期传播达到巅峰。
3、茶文化
根据典籍记载,正式的茶文化是在两晋北朝的时期生成。茶文化最早产自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古人认为饮酒醉人,而喝茶能够明智,提出“以茶养廉”的想法,逐渐兴起清淡之风,并广泛将茶水用于饮宴。
请问谁能阐述陆羽对茶道文化的贡献?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一章又写道: “有常伯熊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从上述文献可知:是《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释皎然和封演赋予了“茶道”名称。
茶 发于神农氏 闻与鲁周公
后汉书中 午阳卖茶是茶走入社会和商品化的开端
到了唐朝 国事中兴 社会安定 茶道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出现了茶文化的一代伟人
陆羽(733-894) 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江湖上称其为景陵子,在隐居时自号桑苎翁,在信州上饶隐居时,又自称东岗子、茶山御史。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传》)陆羽这位从唐代本朝起,就被时人称之为“茶仙”的传奇人物,可谓是一位旷世逸才。他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孜孜以求,博览经史,抱道潜修;遨游江湖,品鉴天下名泉;往来山川,尝遍江南香茗;著书立说,文采千古风流
公元758年左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1. 北宋的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咏茶的诗,〈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是与欧阳修唱和饮茶之乐的,其中有两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
事春茶。」诗句似乎是说,唐代的陆羽有盘古开辟之功,在他出世之后,人间
才懂得饮茶。这当然不是历史事实,因为茶饮的历史可以溯源到上古时代,远
早於陆羽生活的唐代。但是,这两句诗也点出了茶饮历史的重大关键,是以诗
人想像夸张的笔法,指出陆羽在饮茶历史上的划时代贡献与影响。
从茶饮历史的整体发展来观察,陆羽《茶经》的出现,不但总结了古代
饮茶的经验,归纳了茶事的特质,也奠定了茶道的规矩。通过陆羽《茶经》
的影响,特别是后世茶人遵循陆羽设定的品茶脉络,对饮茶之道进行审美
的品评与探索,饮茶成了一门学问,也成了体会生活品味提升的修养
法门。因此,唐山以后的饮茶风尚,与上古饮茶解渴的实用性质完全
不同,涉及了精神文化的层面。
要理解中国茶饮的历史,以陆羽代表的唐代饮茶作为分水岭,分为草昧
羹饮的前期与精细品茗的后期,虽然稍嫌简略,却是提纲e领、明晰恰确
的说法。以下的讨论,就按照这个简略的历史分期,先论唐代以前饮茶的
起源及成为社会习俗的发展过程,再论唐代以后饮茶风尚的变化及品茗
艺术在不同时代的侧重。叙及元明清时期,由於历史资料比较丰富,还
可以探讨不同地域及不同社会阶层的饮习俗的差异。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
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成就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所在。
的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咏茶的诗,〈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是与欧阳修唱和饮茶之乐的,其中有两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
事春茶。」诗句似乎是说,唐代的陆羽有盘古开辟之功,在他出世之后,人间
才懂得饮茶。这当然不是历史事实,因为茶饮的历史可以溯源到上古时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