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茶叶和健康的手抄报图片。
闻茶叶的香味,来判断茶的品种和质量。有的时候,我觉得,那些人真的很可见茶文化是中国的一绝。茶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哩。 你
二、关于传统茶文化黑板报?
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成为社会精神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中国重要的产茶之地,福建省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许多精彩纷呈的茶文化风俗。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黑板报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们:
:茶谚漫谈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储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
茶谚不是与茶俱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才见。
关于茶文化的黑板报图片
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谚语,就是制茶和茶叶收葳方面的谚语,也直到明清期间,才有“茶是草,箬是宝”,以及《月令广义》引录的“谚曰:善蒸不若扇炒,善晒不如善焙”这样两条记载。在古代条件下,茶叶的收藏防潮,主要用竹箬,以箬封口,剪箬置于茶中较埋储“烧灰”或存放焙笼等办法,要省事得多。其后一条谚曰,所谓“善蒸不若扇炒”,就是说蒸青不如炒青;“善晒不如善焙”,是指晒青不如烘青,其实这条谚语仅仅反映一些地区或一部分人对各种绿茶的推崇和喜好而已。不过,这两条茶谚,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当时,对茶类生产和茶叶储存,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其他,我国关于茶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特别是浙江、湖南、江西,还是较多的。这里不妨以浙江的茶谚为例来剖析一下。
如提倡和劝种茶树方面的谚语,有“千茶万桑,万事兴旺”。浙西开化一带,有“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等,这些茶谚,都较古朴,虽然L集于本世纪中期,但是,与种橘植果的一些谚语对照,就其风格来说,很像是明清间或更古的茶谚。浙江全省采摘茶叶的谚语面广量大,单以杭州一地这方面的谚语为例,最具代表性的谚语,如“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谷雨茶,满地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以及“头茶不采,二茶不发”。“春茶留一丫,夏茶发一把”。“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等,就都体现了这一采摘指导思想。必须指出,在唐代以前,从史籍记载来看,似乎是不采制秋茶的,唐代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茶业的蓬勃发展,秋茶的采制才逐渐盛行起来。所以,“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的谚语,是一条流传较早的古谚,其主要的含义,是提倡和鼓励人们采摘秋茶,并不真正说秋茶的质量就比春茶为好。
三、茶道术语大全,茶道术语大全
关于茶道术语大全
中性术语
1、茶性:专指茶汤入口后口感的 *** 性,是描述茶汤对人口舌间感官 *** 的程度,一般用“强、弱”来形容, *** 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香型和苦涩度。
2、茶质:指茶汤入口后,汤质在口腔中的饱满度。包括滑度、甜度、回甘度、底蕴及耐泡程度,常用“厚薄”、“重淡”来形容。
3、香气:鲜叶在制作工艺中产生,主要由茶叶中游离型儿茶素产生。在口腔中,上颚、舌面、舌下、两颊、咽喉间感觉明显。
4、苦、涩:苦是一种味道,涩是一种感觉。苦是由茶叶内含物中的茶碱产生,涩是口腔中细嫩组织收敛的表现。
5、收敛性:品茶后,茶水中的特殊物质 *** 舌面和口腔四周而出现的紧绷感,多为涩感的表现。
6、水味:水味表示茶汤滋味很淡薄,茶叶经过反复冲泡,茶汤的味道已经被充分稀释掉了,喝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水的甘甜味而非茶本身的甘甜。
褒义术语
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
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唾液不断的涌出。
喉韵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如甘、润、燥。
饱满指茶汤物质丰富而带给口腔的一种充实感。
陈韵经时间陈化而产生的韵味,常在有一定年份的老茶中易感到。
香气内敛香气不张扬,其香在水,用心则有,不用心则无。
入口即化茶汤入口,不用有意识的吞咽,自然入喉。特别是陈年好茶,人们说“入口即化,喝了没喝”,是品老茶时人们对茶汤水性最高境界的赞叹语。
爽朗经岁月的陈化,仓储优良的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药香陈年老茶的共同特征,药香浓郁通常是对老茶香气的一种赞扬方式。
贬义术语
酸味在揉捻后未晒干,压制时所含水分过高而产生。
青味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而产生,严重时会有“青腥味”。
锁喉品茶后,咽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感,人会微觉不安、烦躁等。
茶水分离茶汤入喉,嘴里留的不是茶味,而是水气。
茶道的茶艺
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