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游牧民族为何对茶叶情有独钟?
中国茶文化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从茶文化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茶叶就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绽放自己的光彩。唐朝时期,茶叶流传到草原牧民上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开始饮茶,并且将茶叶认为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商品,当时草原地区还流传着“不可一日无茶”的话语。那么,北方游牧民族为什么如此喜爱饮茶呢?其实,茶叶对于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
一、茶与北方北方地区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他们对茶叶的喜爱也是甚于中原地区的。每个民族之间为了争夺茶叶,还要拿马匹等物资去等价交换。更有甚者,为了一些茶叶,需要发动战争去抢。唐朝的回纥部落每年派使者去长安交换茶叶,甚至不惜用马匹去换陆游所著的《茶经》。明朝时期,朝廷为了打击走私业而关闭茶文化通道,由此而迫使游牧民族风云突变。
二、饮食习惯所致要知道在北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根本没有生产茶叶的地方。游牧民族对这种远道而来的稀世珍宝也是宠爱有加。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多以肉食为主,而茶叶十分清新,不但可以去除肉食中的腥味,也能促进人体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蒙古族人对待茶叶更是看重,他们甚至认为不喝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因此,我们也能看出茶马古道的重要性。
综上可知,茶叶不但在中原流传甚广,在少数民族中间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数以千计的茶叶品种和风味,给不同地区的人们带来不同的情感寄托,有人将茶认为是修身养性之道,有人却将茶认为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如何,在茶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中,人们对于这些绿叶的需求也从未减轻过。茶叶就像一部书籍,同样记载了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古代游牧民族不种植茶叶,茶叶需要从外面买卖而来。而茶叶又可以补充游牧民族饮食上的维生素缺乏,对身体极为有益,所以古代游牧民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因为古代游牧民族都是以吃牛羊肉为主,这些肉人体不容易消化,而茶叶可以帮助人体消化这些牛羊肉,所以游牧民族都喜欢喝茶。
茶在古代通常作为一种饮品,但是茶的功效是不容小觑的。肉类食品吃多了不利于健康还让人觉得油腻,喝杯茶可以解腻,还具有养生作用。而游牧民族日常食物常用的就是肉类,光为了解腻,也是非常需要茶的。
《茶经》《七碗茶诗》如何体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
1、《茶经》体现中国古代茶文化具体分析: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经》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茶经》系统地总结了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2、《七碗茶诗》体现中国古代茶文化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这一部分,写的是军将送来孟谏议的书信与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阳羡茶(阳羡即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县。阳羡茶即阳羡紫笋茶,此茶经陆羽的发现和推荐,自唐肃宗时便正式列为贡品),每年都要赶在清明节之前送到皇宫,以备宫中“清明宴”之用(“月团”喻指茶饼。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叶制好封存之后,立即送往皇宫,剩余的才是王公贵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这些种茶的山人家呢?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第二部分: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是第二部分,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破孤闷;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抛到九宵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其中从“一碗喉吻润”到“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咏,并被单独命名为《七碗茶歌》。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七碗茶诗》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