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茶资讯 > 正文

功夫茶艺的起源

一、功夫茶艺的起源

功夫茶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广东的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致,泡工独特,饮用程式亦相当讲究。这不但是他们工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享受,也是他们交际往来的一种工具,更是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珑,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为一壶三杯,也有两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为最佳。泡制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制时先将水烧开后冲茶。冲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即: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二、功夫茶的意义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高冲,低斟,盖沫,,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没有意义,浪费时间,和普通杯子沏茶一个味,但是会让人觉得喝功夫茶是一种有品味的事,假装高尚

三、功夫茶名称(功夫)的起源

若所指潮汕地区而言,是“工夫茶”,而非“功夫茶”。“功夫茶”的“功夫”指的是四川地区用那种嘴特别长的铜壶配以武艺施展的茶艺。“功夫”也可作某些茶品的名称,如“祁红功夫”等,若写作“祁红工夫”就大错了。 据1979版《辞源》:[工夫茶] 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陆羽《茶经》。器具精致……见清俞蛟《潮嘉风月记》。 —— 把工夫茶定性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甚为精当,符合时下各界对工夫茶的理解。把工夫茶、功夫茶及其依据的文献来源一并列出,也甚宽容公允。问题是,两种名称,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带来一些混乱、麻烦。即如成立协会一类的团体或开起学术会来,会名或会议名该用“工夫茶”还是“功夫茶”呢?而且,普通话中“工”、“功”同音,怎么说都可以。潮州方言的“工“(读如刚)与“功”(读如攻),读音截然不同, “工夫”与“功夫”的含义也不一样。在工夫茶的家乡却连名都叫不准,这麻烦岂不更大? ——《现代汉语辞典》把“工夫”、“功夫”当成一词,释义为: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共四项,但又要读者注意:前三项多作“工夫”,第四义项多作“功夫”。(既有差别,又要将二词合而为一,如此处理是否恰当,此处姑且不论)但以上的释义,却难以涵盖潮语的“工夫”一词。比如说“某某人过工夫”,指的是对方为人处事十分精细、周到,这里的“工夫”就绝对不能用“功夫”。 ——作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的多种因素,因此,以“功夫”指称作为品种名的茶叶尚可,用来指称茶道则难免以偏代全。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为准,俞蛟的《潮嘉风月记》是目前为学界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理宜以它作为命名的依据。(《辞源》(工夫茶)释义的最末句为“也作‘功夫茶”’。这个“也作”,实已含有正、别名的意思)准此,用“工夫茶”而不用“功夫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茶文化123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