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茶资讯 > 正文

茶美学 | 宋代茶文化

茶美学 | 宋代茶文化

茶兴于唐盛于宋

宋代是中国古代茶叶的鼎盛时期,突出反映在建茶的崛起。茶类生产的转制及城镇茶馆的风靡三方面。这三者中间特别是茶类生产的转制,从传统的紧压茶类逐步变成生产末茶与散茶。对于中国后世茶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的影响。

从历史的气候角度来看,唐朝是中国古代对茶叶发展最为有利的时期之一,而宋朝的自然条件比唐朝要严峻的多。据研究,宋朝常年平均气温一般要比唐朝低2-3°c。宋朝天气较冷造成茶叶生产有所南移,随之茶叶重心也像南移动。宋朝茶叶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在贡焙从顾渚改置建安。

闽南与岭南茶叶的兴起,由于宋朝气温的降低,宜兴与长兴早春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进贡到汴京,福建建安尽管交通不方便,距离汴京又远。但由于建安茶叶内质不差,采制时间早。如欧阳修诗句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说明建安茶叶到汴京还是比其他地方早,能三月就到京师。

宋朝建茶名冠全国,其生产发展及制茶技术的卓著达到巅峰。贡焙因进御所享其茶叶采制精益求精,建茶名声越来越大,以致后来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

宋朝茶叶生产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这一时期茶叶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的转变。唐时虽有炒青和蒸青,但基本上是和六朝以前的旧俗一样,主要生产团茶与饼茶。北宋虽然也以生产团饼为主的紧压茶类,而且有些地方如建安贡茶在技术上日趋精湛,不断创新,还把中国古代团茶饼茶的生产和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但是宋朝团饼茶的制作虽精,可是工艺繁琐,煮饮也比较费事。在饮茶日益普及,特别是更多的劳动人民加入饮茶行列的情况下,原先的传统生产格局开始发生了一些变革。当时的淮南、荆湖、湖北和江南一带已经大量出产散茶,特别是宜兴长兴一带的阳羡茶,自罢贡以后就开始生产散茶。

宋朝基本上处于中国茶类生产由团茶向散茶过渡的时期。这一转变涉及到茶文化的许多方面,中国上古传统的制茶工艺和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的转制,转入明清走向近代发展之路的。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馆文化的兴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从大量史料来看,除宋朝都城以外的其他各地城镇,特别是山乡集镇的茶坊的情况来看,数量和普遍程度并不下于宋朝先后定都的开封和杭州。

南宋《夷坚寺》中所记述的故事,讲及茶肆和提瓶卖茶的地方达一百多处。

宋朝茶事最显著的特色还有斗茶的流行,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方式,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热衷于斗茶。苏辙《和子瞻煎茶》一诗中: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茶事不知劳。说的也是当时的斗茶之风。

宋朝无疑是中国古代茶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为什么喝茶又叫“吃茶”?茶在何时成为贡品?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经用八篇文章(详见文末链接),大致介绍了酒文化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跌宕起伏。从今天开始,笔者再和大家一起,粗浅地梳理一下对于我国人而言可能更为熟悉、也更为亲切的一种饮料――茶的相关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说起茶,我国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全中国无论老幼妇孺恐怕没有人觉得自己不了解茶。古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简单明了地彰显着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在古代,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的妙用、最早种植茶叶和栽培茶树的民族;而且在现代,茶和瓷器、丝绸一样,是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一张极具区别度的名片;英国王室所享用的红茶,便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祁门红茶。

那么,茶文化在我国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茶的起源,源自神农尝百草

茶,在古文中常称茗,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其著作中说:

(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三曰J,四曰茗,五曰F。

――陆羽《茶经・一之源》

茶字或木字旁,或草字头,它有五个名字,分别叫做茶、(音甲,意思是苦茶)、J(音社)、茗(指茶的嫩叶)、F(音喘,茶的老叶,即粗茶)。

与酒的起源比起来,茶的起源更早,我国饭桌上以茶代酒的习俗,也体现了茶比酒在民间更具有普及性;关于茶的传说,也因为与我国农业的始祖神农氏有关,而显得可信度更高一些。

传说神农氏常常在深山野林采集草药给人们治病,有一次,他尝到一种有毒的植物,疼痛难忍,慌乱之中随手摘了身边另一株植物的叶子放在嘴巴里嚼碎并吞下,疼痛感居然神奇地减轻了。这片叶子就是茶。此后,神农尝遍百草,身边都有茶相伴,如若中毒,就立刻以茶来解毒。直到有一次,神农尝试了毒性剧烈的断肠草,还没来得及吃茶叶,就不治而亡了。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本草经》

茶在我国的早期分布

在我国的神化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说,神农氏是上古三苗、九黎部落的首领。而据《史记》等古籍记载,三苗族的活动区域,大致上南北在今陕西岐山与湖南衡山之间,东西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相当于今天的神农架一带的西南地区。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说苑》

我们大概可以推测,这一带可能正好就是神农尝百草的大致区域。巧的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的《华阳国志》中,也恰恰有关于茶的记载,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巴国把茶作为贡品向周王室进贡的事件。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华阳国志・巴志》

以上引文大意是说,巴蜀之师匡助武王伐纣有功,这在《尚书》上都是有记载的。武王伐纣之后,把姬姓的宗室子弟赐以子爵,封在这里建立巴国,向周王室进贡很多东西,桑啊,蚕啊,麻啊等,其中就有茶,既证明了西南巴蜀地区作为茶的早期产地的事实,又说明了中国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对茶有了相当的认识了,不然也不会将其作为贡品去进献。

此外,集中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的多株野生大茶树,结合西南地区的地质结构和茶树的变异史,也终于使国际社会在茶的原产地上达成一致,即,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

茶,原是用来吃的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从中明显可以看出,人们对茶最初的了解,来自于它能够解毒的药用价值;也可以看出,茶最初并不是像如今这样加水啜饮的,而是直接食用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拿来果腹了,茶当然也不例外,何况它还具有天然的解毒功能。

火的保存及使用,使人类的肠胃逐渐习惯了熟食的滋养,发现茶叶可以食用、可以解毒之后,人们自然免不了把茶也像其它的食物那样,煮来尝一尝。生、熟比较之下,显然,煮熟了的茶叶不但好吃,茶汤也好喝,比起直接咀嚼又苦又涩的生茶叶,那感觉简直好太多了!

而且,古人也不是纯粹地煮茶、吃叶并喝汤的,而是经常和其它东西一起煮着吃或喝。宋代学者在编纂《太平御览》时,说茶可煮作羹饭,既可以做成羹汤,也可以煮成饭。

(茶)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d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广雅》

《广雅》上说,喝茶前先将其炙烤到颜色发红,捣碎了放在瓷器中,与葱、姜加水同煮,喝了可以醒酒提神,使人不困倦。直到现在,流行于南方地区的擂茶,依然沿袭了茶的古老吃法,将炒米、花生、芝麻、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原料混合,捣碎后在铜壶中煮沸而成。

之所以将茶与其它食材一起煮食,大概一是为了增加营养,二是降低茶的苦涩口感,三则是因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茶提神醒脑的功用,为了不至于食用太多而导致失眠,所以才把茶和其它食物混在一起食用。

饮真茶,令少眼睡。 ――《博物志》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至今仍然说吃茶而不说喝茶,因为在早先时候,茶的确是用来吃的。而且对于女孩子来说,茶还不能随便吃,因为在古代,吃茶即意味着女子接受了男方的婚聘。想必大家一定记得《红楼梦》中凤姐调侃林妹妹的那句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呢?

直到现在,我国四川阿坝地区的羌族人,还仍然保留着结婚吃茶的古老习俗。男方在迎娶女方时,每经过一个村落,迎亲的队伍都要停下来享用当地村民所献的茶,新郎和新娘则要接受村民的热情祝福。在迎亲的过程中,这种茶礼反复上演,充分体现出这个古老民族对青年男女婚姻大事的重视。

本文概述了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和茶在早期的分布情况,以及我国民间吃茶的说法。那么,吃茶的习俗,在我国如何演变成如今的饮茶之风呢?

我国很多地方至今仍然说吃茶而不说喝茶,因为在早先时候,茶的确是用来吃的。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茶文化好像有些高深,不用担心,小罐茶让你真正体会到茶文化,大家都知道,小罐茶在云南昆明举办了一场看见茶文化的书展活动,书展的意图就是让大家看得见,也摸得着茶文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茶文化123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