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大成就是指什么?
1、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2、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3、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三大古老剧)
4、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5、文学(代表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6、茶文化(代表人物陆羽,传入日本后发展为茶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7、建筑(紫禁城,大成殿,苏州园林等,洋溢着天人合一,阴阳和谐对称的思想,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二、《中国茶文化 中》txt全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 中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翻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画卷,随处可以看到茶的绿荫,随处都可闻到茶的馥郁芬芳,茶,已深深植入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给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打下了独特的烙印,也为之注入独异的文化特色,从而构成中国文化中一支韵致别具的交响乐。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相传神龙氏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的某一天,带着妻子儿女去爬山,突然觉得口渴,就在那时侯,忽然有一片树叶飘至眼前,捡起来一看,用手一揉,觉得汁液润滑,用舌头一舔,苦涩的不得了,神龙氏就凭着丰富的经验。知道这是一种能止渴,提神的药,当然大家听听就把它当成一个神话故事,用不着去考证它的真实性。但是也因为如此“茶”渐渐被大家所熟知,许多人便一再改良,而有我们今天所尝的茶滋味。所以说,茶能有现今的风味是一代代努力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
邮箱在哪?
三、遇见 | 我与名茶的缘与份
有一个夸张但又靠谱的说法:从你的气质里,能看出你读的书、走的路、喝的茶。
真想找位明白人打问一下,您瞧瞧,大笑喜欢喝什么茶?
早就想写写饮茶,写写我的茶故事与茶缘分。我天天喝着茶在等,等来等去就等到了现在,倒是品了不少名茶,却总是思绪分散,难以凝聚。我想,还是缘分未到吧。
我的写作课老师曾告诉我,如果你不知从何说起,那就从头说起吧。
说不清第一次喝茶的确切时间了,只记得小时候,看着老爸总喝那套蓝面白瓷杯里泡水的黑黑的叫茶的东西,还严令我们几个不准动那套茶具,感到神秘而好奇。
终于有一天觑着老爸出去送客,便趁虚而入,端起客人没喝的瓷杯就是一口,却是苦涩的合不上嘴巴,从此远离。
如果说第一次喝茶的感觉至苦至涩的话,那么第一次品好茶的经历,则令人悠然神往了。
那是30年多前,走出大学和军校门三年多的我,刚到一个主力师任新闻干事,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残冬,军报名记者江永红来部队采写系列深度报道,领导命我全程伴随保障加学习。
其实,这种保障许多时候轮不到我,但见识却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了。增长的不仅仅是对文字对新闻稿件的见识,还包括茶。
在n个座谈采访后,江记者闷头写了五整天。完工那天傍晚,他一身轻松端着茶杯从套间的里屋走出来,说:“我带来的西湖龙井,特级的,尝尝吧。”
我忙说:“我不懂茶,糟蹋了好东西。再说,我怎么能喝您的东西呢!”
见此,他把茶杯递给我看。 细细端详,那茶浅绿晶莹,细润舒展,晃一晃,悠然飘摇,简直如诗如画一一原来茶竟是如此之美!
把这些感觉告诉了江记者,他的眼睛一亮,说:“你这小子,值得喝一杯。”于是,他指导我洗茶,润茶,冲茶如仪,而后品一口,真是清香满口,沁人心脾……
正是这杯特级西湖龙井,启蒙了我的茶缘分,也帮我确定了茶种之中的最爱一一绿茶。对,就是这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绿茶。
我从事多年的新闻工作,还是比较富于挑战性的,不时就要担负重大典型报道、重头的深度报道和重要的新闻评论比如社论、编辑部文章和本报评论员文章等等宣传任务,这类任务除了标准高之外往往还有一个共性,就是时间紧,于是就夜以继日。
夜阑人静,万籁俱寂,银灯格纸,茶香袅袅。随着清香入口,浮躁的心会慢慢变得平缓、淡定,一杯在手,思维往往活跃起来,笔端便如淙淙溪流,汩汩而出。
不知道有多少个无论春夏秋冬的三更天四更天以至于不眠之夜,香茗伴着我去亲近文字,书写情怀,加班熬夜。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这讲的是道理,要干好工作,我是离不开茶的。
鲁迅先生曾在《喝茶》中讲到:“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部队是一个五湖四海的地方,战友的家乡哪里的都有,于是,河南有战友就喝到了信阳毛尖,江西有战友就喝到了庐山云雾茶。
我遍尝了多个版本十大名茶里的所有绿茶,什么叶子扁扁的西湖龙井,根根上竖的君山银针,超级大叶子的猴魁,还有娇嫩不可方物的碧螺春……拥有此等口福,真的要感谢一众战友啊!
最想感谢的是安徽的战友小魏总,一个曾经朝夕相处的小老弟。战友情深啊,他退役回安徽芜湖后总牵挂着我,不时寄过来黄山毛峰和猴魁,日子长了,各种名茶中我喝的最多、最喜欢的就是这两种绿茶。
一个春日傍晚,或是假日的午后,茶道悠悠,雪芽袅袅,一杯翠绿的新茶,一本喜欢的历史小说,品味着生活的馈赠厚赐,陶醉其中,不知今夕何夕,时光荏苒,幸何如之……
关于饮茶,林清玄有句隽语:人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大笑窃以为,好心情固然重要,倘若有了好茶,心情先就好了一半呢。
因了当年的那次茶启蒙,对西湖之滨的狮峰龙井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前些年去南京军区的西湖疗养院疗养,专程约朋友去了杭州市郊的龙井村,去亲近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为一体的龙井茶文化。
当时,村里的茶叶大都是茶农自产自销,价格并不比外面便宜多少,但相对保真一些。
这些茶农的茶,都放在一口口大缸里,用大号透明的白色塑料袋装着,下面铺点石灰防潮,缸口盖着蒙着布的盖子,遮光、隔水气还防跑味儿。
坐在茶农的客厅,悠哉游哉地与这些面色黛黑、腰包鼓鼓的东道主,讲说乾隆爷的那口井等陈年轶事,挨着个把明前、雨前各种档次的龙井茶品尝个遍,而后拎几包茶叶飘逸而去,恍惚间觉得自己就是天下最有口福的人呀!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杯茶里可以看到时光的流淌,仿佛昨天就在眼前……
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的副手主动请缨上了一线,回来给我捎来一盒竹叶青,说是带队的大首长赏的。尝一尝这种常在央视四套打广告的新晋高端绿茶,越香甜就越觉得欣慰:这个家伙在前面干得真不赖!
春尽草堂花径深,
半边遮面半成荫。
煮茶品茗邀清影,
问道无由拨古琴。
忙里偷闲,静心品茗,尽得一份淡泊心境!酒满茶半,也是表达一种恬淡,谦退。
记得几年前从南方带了些新晋著名绿茶之列的绿扬春,分享给一位大学童鞋。过一会儿他急煎煎地问:你这茶怎么这么苦啊?!过去一看,只见一只泡功夫茶的紫砂壶里,居然塞进去茶叶足有一两之多,可怜我的绿扬春啊!
我一向以为,喝浓茶的人是向生活索取过多了。我从那满泡的茶叶里取出了一半,再一半,又一半……待浓淡相宜后,童鞋给我编了个段子,说我每次泡茶都要数数茶叶瓣。
大概因为是细高挑身材,我的末梢循环多年来一直不好,换季时手脚老是凉冰冰。医生说,除了春夏季节,就不要总喝绿茶了。“准大学同学”老何也总在耳边敲边鼓:夏喝绿,冬喝红,一年四季喝乌龙。
前几年,小妹从南方带回两盒正山小种,深秋时打开冲上一杯,红红的,口感纯厚,十分受用。于是,喝茶的口味也就杂了起来。
饮茶不过两姿势:拿起,放下。由此,我一年有两季放下绿茶,拿起红茶、乌龙茶或者普洱茶,愿凡事都可以如此从容和优雅。
月圆是诗,月缺是画。茶事也是有向往、有期待,有落寞、有遗憾的。
去年最后一游,去了大陆唯一拥有热带雨林气候的西双版纳,本计划最后一站去探访普洱茶第一县勐海,而且那还有一位雅量高致的茶友伴茶而居,去品茶、说茶甚至比看景观吸引大笑。但因临时有事,这个茶约会只能留待日后了,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