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历史 > 正文

漫话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与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茶、饮食茶最早的国家,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前10世纪),西南巴蜀小国曾以所产茶叶作为方物进贡。到了汉代,市场上有了茶叶买卖。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王褒撰《僮约》时就有了蜀中已有茶叶销售的记载。①当时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些地方群众的习惯;社会上已把茶叶作为珍品用以孝敬老人、祭祀祖先、保健治病、馈赠待客之礼物。

古代,茶又被称为“槚”。《尔雅释木篇》说:“槚,苦荼也”。(荼为茶的古体字)。在南方,茶又叫做“茗”,把茶叶称为“香茗”、“灵茗”,由于人们对茶叶的喜爱,茶又被美称为“甘露”。

唐代,种植茶园的面积不断扩大,制茶技术也不断提高,随着唐朝商贸的发展,茶叶已成为当时一种批量较大的商品。据史载,唐朝有四十三州郡都产茶,朝廷开始专门征收茶税。可见当时茶叶产区之大和茶叶贸易的活跃。公元8世纪陆羽著《茶经》,记述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茶叶加工以及烹茶、饮茶的方法与用具等,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种植茶叶、加工茶叶、研究发展和传播茶文化最早的国家。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地方都有种茶、制茶和饮茶的文化传统,并各自创造了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本文将漫话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一、茶叶传入青藏高原的史话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说:西汉时,武都地方(今甘肃省武都)羌、氐杂居,当时巴蜀地方的茶叶就贩运到武都,卖给西部游牧民族。②可见西汉时茶叶已输入到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些部族。隋唐时期,随着青藏高原的苏毗、附国、羊同、悉补野等各部族与中原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茶叶逐渐输入到青藏高原的腹地。关于茶叶输入到吐蕃腹地的时间藏文史籍有三种记载:其一说,7世纪初传入卫藏地区。据《汉藏史集》载:吐蕃大臣吞弥奉松赞干布之命创制藏文时,有一夜梦见同一老妇人对话。问及

老妇人“到何处去?”老妇人曰:“我从萨贺尔来,到吐谷浑去”。又问“路上带有什么口粮”?答曰“有茶叶”。吞弥醒来时,突然悟出问老妇人的梦中对话中有(夏)、(萨)、(啊)、(加)、(恰)、(槚)等六个音,是天竺字母里没有的,遂创制藏文30个字母。③这个故事说明在创制藏文以前,茶叶已输入到吐蕃腹地。藏文叫茶叶文,是受古汉语“槚”的音义创制的。

其二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赠送了许多礼物,其中就有茶叶,《西藏政教史鉴》(附录)说:“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④

其三说,都松芒赞时传入吐蕃的。《汉藏史集》有一节专门讲述“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其中说吐蕃赞普都松芒赞(676~704年)有一天患病卧床,在王宫屋檐角上连续二天有一只嘴衔着树枝的小鸟婉转啼鸣。赞普不禁好奇,叫人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下,将树叶尖放入口中品尝,觉得其味清香,加水煮后(推荐阅读::隔夜茶能喝吗,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形成独特的茶道和茶食文化。

1、烹茶

(1)先将茶叶熬煮成很浓的(槚枯)即茶汁,一般是将茶叶熬煮三次取汁,混合存在溶器内备用,喝茶时在开水里加一定的茶汁和食盐,即成可饮用的茶汤。

(2)将茶叶煮成浓汁,然后连叶带汁一块焙干备用,叫做(槚额)。这种茶主要是解放前供僧俗官员、贵族富商长途出行时备用。只要在途中烧一锅开水,放上一点这种茶叶,稍煮一下,即可获得饮用的茶汤。

(3)新旧茶混合烹煮。一般将第一次熬茶取得茶汤的茶叶不倒掉,第二次熬茶时,再加上一点新茶叶一块熬,第二次取完茶汤后,旧茶仍不倒掉,第三次再加上一些新茶一块煮。如此循环多次,这种茶汤具有色浓、味香的特色。最后的茶渣,还要喂牲畜。

(4)野炊煮茶。农牧民在离家较远的野外劳动,中午要在野外吃一顿饭,临时在野外煮茶,现煮现喝,喝上几碗这种茶汤,解渴解乏,令人十分舒展。

(5)藏式罐罐茶。用小陶罐熬茶喝,俗称罐罐茶。据说这是陕西一带古老的烹茶法,先将茶叶放在小陶罐内,在炭火上煨烤一分钟,等茶叶微有焦味时再向罐内冲开水取茶汤,这种茶汤十分香浓,与南方功夫茶的浓度相似。解放前,在雅安、康定、大理、丽江等地都有喝这种罐罐茶的。解放后笔者在若尔盖县包座乡看见一些藏族老人也用一种小土罐在火塘边煨茶喝,边煨边喝边加水,同罐罐茶的熬茶法很相似。

2、茶食

(1)(槚都),先在碗里盛上三分之一的糌粑,再加上茶汤,连吃带喝的一种茶糊羹。

(2)(槚登),将茶汤、酥油、糌粑、食盐拌成的一种糊状食品。

(3)(槚酥玛)酥油茶,有三种不同的原料和做法:

一是用茶汤、酥油、食盐在酥油茶桶里搅拌而成的酥油茶。有的还加上生鸡蛋一块搅拌,更是一种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的饮料。

二是用牛羊骨头熬成的乳白色骨头汤、茶汁、食盐搅拌而成的骨汤油茶。是老人小孩补钙的一种美味饮料。

三是在盛产核桃的地方,群众用核桃仁末加茶汁、食盐搅拌而成的核桃仁油茶。

(4)(奶茶)。在茶汤中加牛羊奶和食盐混合成的饮料。在藏北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群众爱喝这种奶茶。

(5)(槚颇玛),在碗里盛上茶汤,再向碗里放一块酥油,饮茶时先用嘴吹开一下浮在茶汤上的酥油,边喝边加茶汤。在康区农村一般临时来客人,都用这种“颇玛茶”款待。

(6)(甜茶)。近百年来,部分贵族和商人开始饮用英国式的红茶加奶加精的饮料。以后在拉萨、江孜、亚东等地开始形成喝甜茶的习惯。藏式甜茶和英式红茶的制作方法也稍有区别。英式红茶是由饮茶者根据个人口味在茶杯中加奶加糖,而藏式甜茶是将红茶汤、牛奶和食糖混合在一起,然后煮沸,关键是茶的香味和奶的香味一块烧开后起了一定的化合作用,别有一种香味,其口感也有别于英式红茶。

四、茶文化渗透到藏区的各种社会生活

1、茶成了祭祀品

在藏族家庭的经堂或神龛上供茶,藏语称为(槚确)即奠茶。在煨桑祭祀中,加上一点茶叶熏烟,藏语称为(槚酥),以求神保佑。

2、茶表示财富和吉祥

藏历新年,藏族家庭都要供上羊头、酥油、茶叶和“切玛”,以祈祷六畜兴旺、农牧丰登、财源茂盛,“茶”是表示财源的吉祥物。在藏北牧区,有的人家将茶包垒成一道茶包墙,以显示其富有。

3、茶成为一种礼品

在藏族的一些婚礼、添子、乔迁等各种喜庆中,向主人送茶叶表示祝贺。

4、在喜庆的日子里

传唱(茶酒歌),增加欢庆的气氛。

5、茶熔入藏族的谚语里

如(“本藏字无法显示”)意为“敬之以茶,却还之以水”。

6、“茶”被移入藏族的民间故事里

如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盐茶故事》叙述了某地有一对青年男女相恋,遭到了官家的百般反对,最后双双以死殉情,死后一人变成了茶,一人变成了盐。群众每天都离不开茶和盐,这对青年男女又生活在一起。故事歌颂了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12]茶和盐成了美丽善良的象征。

五、藏式茶具

饮茶的传入,必然要带来茶具的出现。《汉藏史集》载:赞普都松芒赞时,从唐朝请回了工匠,用宝石等做原料,制成了碗口宽敞、碗壁很薄、腿短、颜色洁白具有光泽的六种瓷碗。[13]

茶碗。藏区的茶碗有瓷碗、玉石碗、木碗等。瓷碗主要在内地烧制。西藏仁布县的玉石碗,加查、错那的木碗都很有名。再配上银质楼花的茶碗盖和茶碗座,十分精美。

酥油茶桶。有木制和竹制两种,木制的茶桶有用整根木料凿成的和用藤条箍成的木桶,有的酥油茶桶上还用黄铜片束在上面,除使用外,还有造型工艺的特色。竹制茶桶一般产于察隅、波密、左贡、墨脱等地,也有用缅甸竹桶制成的。

茶锅。藏区煮茶,一般用铜锅。大召寺南面曾有数口熬茶的大铜锅,一口锅煮的茶汤,够数百僧人饮用。近代新式铝锅大量流入藏区,由于轻便容易携带,群众也喜欢用铝锅熬茶。

茶瓢。农牧区盛茶一般用小钢瓢。盛茶时有的用过滤器滤去茶叶,于是就出现一种既可以盛茶,又可以滤茶的小铜瓢。

茶壶。藏区的茶壶造型古朴,是一种两端小、壶肚大、壶嘴和壶把十分对称的茶壶,很有造型特色。藏区有许多地方都可以烧制上釉的陶壶。

三、历代对输藏茶叶的管理及其他

一、历代对输藏茶时的管理与贸易

唐朝中期,朝廷对茶叶实行“榷茶制”,输藏茶叶曾一度由官府专营。宋代改“榷茶制”为“茶引制”,“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运销茶叶的凭证,一“引”的额度为茶叶100斤。茶商向官府买引纳税。宋代在西北、西南设置茶马司,管理输藏茶叶贸易。元代袭宋制,并在“引”外增收“茶由”(零售茶税)。据《元史·食货志》载:至元六年(1270年),全国茶税年收银1500万锭,包括输藏茶叶贸易,反映了当时全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规模。

明代继续实行“茶引制”,并在泰州(天水)、洮州(临潭)、河州(临夏)、雅州(雅安)设立了四个茶马司,管理输藏茶叶的13个市场。洪武五年(1372年),朝廷对输藏茶叶采用“十中取一”的收税办法,征收茶叶50万斤,由茶马司统一交换藏区的马匹。[14]若按此推算,当时输藏茶叶约500多万斤。

清代因循“茶引制”,雍正年间,四川输藏茶引为123224张。按此推算约1200多万斤。清初,还在滇西北的北胜州开辟了“茶马互市”。乾隆年间,清朝改“茶引制”为“引岸制”,将茶引和销茶口岸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并将输藏茶叶定名为“边茶”。[15]

民国时期,改“茶引制”为“对物计征制”。

二、藏区边茶市场的形成

清代以后,在川、青、甘、滇藏区,形成了几个传统的边茶运销市场和几条运销线路。如边茶经西宁市场销往青海藏区;经拉卜楞、卓尼市场销往甘南藏区;经理县和松潘市场销往川西北藏区;经康定市场销往甘孜、昌都、玉树;经中甸市场销往滇西北藏区。销往西藏的边茶,都要经过昌都、玉树和黑河中转。有的大茶商在康定购茶,用自己的骡帮直运拉萨。销往西藏各地的边茶,一般都从拉萨边茶市场转运各地。边茶还一度经帕里和噶尔、聂拉木等地销往不丹、拉达克和尼泊尔。

随着边茶贸易的扩大,在藏区市场上还出现一种由藏族经营的兼有贷栈、旅店和经纪人作用的行业,如康定的“锅庄”、中甸的“房东”等。“锅庄”和“房东”免费为远道的藏族商人和农牧民提供货栈、住宿、介绍行情和买卖;在与内地商人交易时,居中翻译,促成交易,收取内地商人一定的“退头”(服务费);藏商购买的茶叶,也在“锅庄”里进行牛皮包装,以便长途驮运;茶叶出关时,“锅庄”帮助缴纳税款,向藏商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历史上对促进汉藏贸易起了积极作用。

三、近代的边茶贸易

50年代前,输藏边茶每年约1800多万斤,其中四川边茶约1200万斤,云南边茶约200多万斤,其他则为湖南、湖北、陕西和河南销往西北藏区的边茶。经营边茶的大茶号和大厂家有一百多家,其中一些老字号的茶商建于清朝初年,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近代经营边茶的陕西、四川、云南、青海和山西的大茶商,都在边茶产区建有制作边茶的茶厂。

藏区经销边茶的有寺庙商、官商、贵族商、土司头人商和民间私商。拥有资金数万银元到数十万银元,其中较大的有大金寺、理塘寺、甘孜寺、昌都寺、热振寺、拉萨三大寺和察绒仓、邦达仓等大茶商,这些大商人都拥有自己的骡帮运输。有的官商还支派乌拉差役运输边茶。从事边茶背运的汉族背夫和包装、驮运的藏族农牧民达三四万人。

1911年后,由于英国向西藏大量倾销印度茶,使输藏茶逐年下降,仅以四川南路边茶为例,1918年输藏边茶为800万斤;1928年为700万斤;1938年为400万斤。[16]即使如此,由于藏族群众传统上喜爱边茶,印度茶仍不能代替边茶。20世纪30年代,康、青的官僚资本也介入经营边茶。在西康省成立了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和经销边茶四五百万斤;在青海,军阀马步芳的兴德海商号年经销边茶一二百万斤,垄断收购青海的畜产品。由于这些大公司、大茶商影响了中小茶商的经营积极性,加上国民党政府的金融政策的倒行逆施,50年代前夕,边茶生产一直处于衰退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和西康的汉藏茶商曾通过海运转口印度往西藏销售边茶;有的茶商还通过滇缅公路经印度向西藏运销边茶。

四、输藏边茶的品种、规格

1、四川边茶。从清初开始,雅安附近六个县的边茶称为南路边茶;灌县、绵阳一带所产的边茶称为西路边茶。边茶的品种有:

(1)金尖茶,是销往藏区边茶最多的品种。金尖茶一条,即内装有四甑茶,每甑4斤。一甑茶称为(“本藏字无法显示”)

(2)金玉茶,质量比金尖茶稍逊色一点,规格、外型同金尖茶。

(3)砖茶,规格是一块一斤,一条为十六块。一块砖茶叫(“本藏字无法显示”)。

(4)梗子茶,俗称棒子茶,这种茶多产于西路边茶各县,散装一包为60斤,专销川西北藏区和部分甘南藏区。

2、云南圆茶,因茶叶做成圆锥型,俗称圆茶。有半斤一坨和一斤一坨两种规格。

3、湖南砖茶,俗称黑茶,一块方砖为5斤。

四、边茶的新史话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历代对输藏边茶的限制,并在藏区宜茶地方大面积种植茶树,边茶的生产和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边茶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

50年代后,为了满足广大藏胞对边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边茶的生产和贸易,边茶产区扩大了种植面积,仅雅安地区1986年边茶生产种植面积就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倍半,制茶加工能力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四倍。[17]

随着藏区交通运输的不断改善,大大降低了输藏茶叶的运价。同时,国家对边茶生产和贸易方面实行了轻税和优惠政策,对边茶多次降价,以调整藏区农畜土特产品和茶叶的比价,使广大藏区群众喝上了优质价廉的边茶。1949年甘南藏区100斤羊毛只能换4块砖茶,到1954年每百斤羊毛可换49块砖茶。[18]1950年昌都地区解放前夕,两克青稞(56斤)只能换1斤茶叶。到1953年川藏公路通车昌都后,两克青稞可换8斤茶叶。[19]

50年代后,边茶的生产不仅数量增加,质量也有提高,各地普遍建立了边茶质量标准,其中雅安茶厂生产的“民族团结牌”金尖茶畅销甘孜州和西藏。西藏自治区的茶叶销售量1951年至1954年为171万斤,年人均0.5斤。1955年川藏公路通车拉萨后销售量为381万斤,年人均3.2斤。1960年销售量为810万斤,年人均6.5斤。1980年销售量为1697万斤,年人均9斤。1993年销售量3258万斤,年人均14斤。[2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族群众生活的改善。1986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视察雅安茶厂时,热情赞扬边茶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21]充分表达了藏族群众千百年来对茶的感情。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边茶生产还增加了一些新品种,如加磺边茶、小包装的速溶茶,受到群众欢迎。

二、茶树在青藏高原种植成功

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严禁在藏区种茶,所以青藏高原一直没有茶树。1926年,十三世达赖曾下令在波密和错那县试种茶树,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管理不善,不几年试种的茶树也就荒芜了。

50年代后,在甘孜州和阿坝州一些宜茶的地方试种茶树成功。阿坝州漩口茶厂已加工生产出州内种植的茶叶。

1956年驻藏人民解放军在察隅县日卡通乡试种茶树成功。1971年后,在宜茶的地方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遍及西藏南部28个县、区。其中察隅县、墨脱县和波密县的易贡、索通,林芝县的东久、排龙,错那县的勒布,以及樟木口岸的立新乡等地的茶园获得成功。到1988年西藏的茶园面积已达3000多亩,先后在下察隅、易贡、东久、勒布等地建立了四个茶叶加工厂,1993年生产茶叶26万多斤,其中细茶40000多斤,金尖茶20多万斤。西藏最大的茶园是易贡茶场,海拔2250米,是西藏茶树栽培海拔最高的地方。1993年每亩茶园单产139.5斤,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茶质优良。经农业部茶质检测中心检测,水浸生物高达47.4%,茶多酚含量达34.4%,明显高于国内同类茶品。[22]易贡绿茶注册为“珠峰圣茶”,先后获得国家六部委颁发的金、银、优秀奖,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茶文化节上,由于“珠峰圣茶”产于西藏高原无任何污染区,更是名列前茅,争艳群芳。国家邮电部为“珠峰圣茶”发行了明信卡。“珠峰圣茶”已蜚声中外,销路已飞出青藏高原,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深圳等城市。1998年重庆太阳实业公司与易贡茶厂携手合作,组建了西藏太阳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科技开发,扩大易贡茶园。

茶文化传入青藏高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又丰富和发展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茶文化。酥油茶是历史上汉藏茶文化交流结合的象征。“茶”代表了汉族古代的农业文化,“酥油”代表了古代藏族的畜牧文化。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丰富与发展,为中华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茶文化123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