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茶知识 > 正文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茶具茶文化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茶具茶文化

入明,饮茶之风更盛,深入家家户户,饮茶习俗与唐宋时截然不同。

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禁止碾造团饼茶,改芽茶以进。由此,宋元时已出现的芽茶在全国各地广为推行。饮茶习俗得以革新,一改唐、宋以来流行的煎、点末茶的饮法,为煎、泡芽茶(散茶)的新饮法,此后,全面进入芽茶(散茶)阶段而逐渐定型。

从制茶方法到品饮方式以及饮茶用具都变化一新。

明 孙大授《茶谱外集》云:

茶品,与《茶经》稍异,今烹制法亦与蔡、陆诸前人不同。

明人制茶,将新采茶去老叶及梗,入广锅炒,焙干制成芽茶。

明人饮茶重茶品,水品,茶具,环境,茶侣等等,文化内蕴丰厚。

明 德源

《茶录》载:

茶之妙,在乎始选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

利尿强心:饮茶可以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的疾病,如水肿、膀胱炎、尿道炎等。对于泌尿系结石,茶叶也有一定的排石作用。喝茶还能降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茶碱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液充分输入心脏,提高心脏功能。明人饮茶方式,既有文人崇尚,保留唐、宋传统遗风的投芽茶于壶煎、煮的 煎茶 ,

明 陈师犹《茶考》云:

烹茶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患病期间服用中药,均不能用茶水送服。茶叶汁中含有鞣酸,鞣酸会和药物中的蛋白质、生物碱或重金属盐起化学作用而发生沉淀,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导致药物失效。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等成分,具有强心、利尿、刺激胃酸分泌及兴奋高级神经中枢等作用,所以,贫血病人服铁剂时,以及服镇静、催眠等药物的前后,都不宜喝茶,更不能用茶叶水送服这些药物。,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加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

亦有流行于民间的 点茶 撮泡法,《茶考》云: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茶,名为撮泡。

还有投芽茶于热壶,用沸水点对于有口臭的人,平时一定要多喝茶,白茶,绿茶都可以。这是因为茶叶有清热降火的作用,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茶叶含有的维生素和儿茶素,茶多酚等,也能起到促进新陈代谢,还能清新口气。尤其是在茶叶泡过后,拿几片茶叶在嘴巴里咀嚼一分钟,就能避免说话有口臭的情况。注, 稍俟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 的壶泡法。

明人饮茶有 茶其十六器 与 总贮茶器七具 之说,其中以注春(茶壶)、啜香(茶盏、瓯)、苦节君(煮茶炉)为茶具中三主器,三主器中的茶壶、茶瓯(盏)既是饮具又是清赏品,尤为品茶之人所看重。

品茶,先品色,茶色 以青翠为胜,涛以兰白为佳 ,绿色茶汤用白盏盛之,愈显其清雅之美,令人心旷神怡。白盏必成为饮茶之上品。

明 屠隆《考槃余事》记:

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

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

明 高濓《遵生八笺》:

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润如玉。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贵白,岂容青花乱之。

明 许次纾《茶疏》:

茶瓯 其在今日纯白为佳,间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名窑,近日仿造间亦可用,次用其正回青,必拣圆整,勿用呰窳。

由上述可知,明人品茶重白盏,定窑品为贵,宣窑白盏为最,成化、嘉靖白釉盏及回青盏皆可用。建窑黑盏与景德镇青花盏不易用。

1984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厂故址出土有永乐白釉茶盏与盏托,茶盏作宋定窑斗笠碗式,口11.4厘来,高4.1厘来,体小秀雅。当是出于 定窑最贵,不易得矣 的仿效之作,反映了明初上层社会茶具文化中的好酒后喝菊花茶可以解酒,胰腺炎等问题。是可以起到解酒的作用的,《药鉴》中也有记载,所以要有些人在喝醉后,所以经常需要应酬喝酒的人,与茶叶中的茶碱迅速进入肾赃,但是要注意喝茶一定要是菊花茶,古、赏古之尚。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宣德白釉盏,敞口,腹壁浅弧式,瘦底,小圈足,底心尖状凸起,形似鸡心,俗称鸡心碗,制作工整,式样精妙。嘉靖回青小盏为罕见之器,撇口,腹壁凹弧线渐内收,内圈足,造型别致。

品茗所用之壶,《茶考》记:

每至山寺有解事僧烹茶如吴中,置瓷壶二小瓯于案,全不用果奉客,随意啜之,可谓知味而雅致者矣。

这里所述的以瓷壶煎茶奉客的品茗活动,在明中晚期的画家唐寅《事茗图卷》,文征明《品茶图轴》,丁云鹏《玉川煮茶图》中都有真切的描绘。

图卷所画的瓷壶有提梁式、曲柄式。与之对照故宫博物院藏品,有万历五彩花鸟纹提梁壶,通高20,口径8.8,底径11.5厘米,另有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高31,口径10.7,底径15.5厘米。

除此之外,尚有紫砂器,文震亨《长物志》云:

壶以砂者为上,盖玩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

《茶疏》云:

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致,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法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

显而易见,自明中期以来,用景德镇瓷壶与宜兴紫砂做茶具渐成风尚。

由于紫砂陶土质朴腻实,又无土气,所制砂壶经久耐用,茶味香淳,宜贮存,且以本色泥为饰,久经涤拭则 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 砂壶式样 古朴风雅,茗具中的幽野之趣 备受文人雅仕所推崇,因此,明、清时期紫砂壶的艺术风格,蕴蓄着文人崇尚的高洁、幽野,风雅之美的趣味。

紫砂壶的制作,非始于明,1976年宜兴羊角山发现了宋代紫砂龙窑,伴有六方形执壶、龙首流圆腹执壶和提梁壶的残器出土,可视为明、清紫砂壶器之滥觞。但由于宋代崇尚 斗茶 重黑盏,饮末茶重白、青白釉盏,故而紫砂壶如昙花一现。却为明代制壶奠定了基础。

入明以后饮茶习俗的变异,促使宜兴紫砂茶具脱颖而出。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砂泥,则为其与饶瓷抗衡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明中期以后制壶名家辈出,供春、时鹏、李养心、董翰、赵梁、元畅,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陈用卿等等。其中以时大彬最有名。时大彬制砂壶的特点与功绩是:一方面完备了紫砂工艺,对调泥土别有心得;开创了调砂的颗粒效果;与文士交往,以合雅聚之要求,把茶壶精雅化。

传世文物中的时大彬紫砂壶为数不多。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彬款紫砂执壶,体大,腹圆,腹两侧置对称管状曲流与曲柄,盖钮作钱形镂空,内置一泥球,动时作响,壶身一侧竖刻行书 江上清风,山中明月 下首丁丑年大彬。通高27.5,口径13.7,底径15.5厘米。紫泥坚硬色黑,有极细小 石榴皮 点。

南京博物院藏时大彬提梁壶,通高20.9,口径9.5厘米,圆腹下硕,腹一侧置曲流,肩两侧连起拱式提梁。此二器,皆制作工精、造型典雅,气势宏大,可见大彬早年作品之一斑。

大彬砂壶除圆腹者外,尚有方形腹、圆腹三足式和扁圆式。1968年江都丁沟镇曹氏墓出土一件六方形执壶,通高11,口径5.7,底径8.5厘米,底部有大彬楷书款。故宫博物院藏有剔红紫砂胎大彬款执壶,壶身作四方形,置对称曲式方流与曲柄,紫砂胎外剔红,底刻大彬款。

1984年无锡甘露乡肖塘华师伊墓出土大彬款紫砂壶一件,通高11.3,口径8.4,腹径10.7厘米,直口、圆唇、球腹、曲流、圜柄、三乳足。盖面塑贴四云头纹,器表有浅黄色小颗粒微微凸起,俗称 石榴皮 ,壶柄下方阴刻 大彬 楷款。此壶体小,古朴雅致,当属大彬晚期的作品。1985年无锡河下王光熙墓出士一件直流扁圆腹执壶,底有大彬款。以上所列大彬砂壶,造型各异,但都端庄浑厚,朴素无华,正是 凡所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是上好的茶具 。(作者:王

莉英,来源:《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图来源:南茗佳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茶文化123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